毫厘之間,他守護消防產品“生命線”
【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專題系列報道 勞動著的你,最美麗】
135年前的5月1日,“五一”國際勞動節誕生。如今,它已成為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
100年前的5月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這意味著今年這個“五一”,紀念意義更加深遠。
10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全國總工會始終牢牢把握時代主題,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動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我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邁上新臺階,在全社會培育崇尚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關愛勞模的良好風尚,秦皇島日報與市總工會特別聯合推出“勞動著的你,最美麗”大型專題系列報道,講述勞模在生產一線感人肺腑的精彩故事,讓先進典型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推動“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成為全社會普遍共識。
4月28日,在秦皇島海灣安全技術有限公司的表面貼裝技術(SMT)生產車間里,機器的轟鳴聲與精密設備的運轉聲交織成一曲充滿科技感的樂章。一塊塊“裸板”經過精密設備的加工,變身為承載消防電子設備核心功能的“智能板”。這一神奇轉變的背后,離不開一位扎根生產一線19年的“匠人”——王修柱。
王修柱現任SMT生產部經理、創新工作室帶頭人,負責線路板表面貼裝和通孔焊接技術生產,同時也帶領團隊在貼片焊接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和創新。他所在的SMT車間是消防電子產品的核心生產部門,這里生產的集成線路板用于各種消防探測器產品。
從“顯微鏡思維”到“零缺陷執著”
“一顆芝麻大小的電容貼歪0.1毫米,就可能讓整塊消防報警電路板失效。”初見王修柱,他正手持放大鏡,仔細檢查貼片機的運行狀態,眼神中透露出對每一個細節的嚴謹把控。
“SMT是一個精密的步驟,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極高的精度和穩定性。它是一個微米的世界,因為我們在微觀層面操作,每一個焊點、每一個元件的精準度僅為人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在王修柱眼中,SMT承載著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和質量保障,任何瑕疵都可能影響火災預警的可靠性。
王修柱對自動燒錄設備制作的產品進行質量檢查。
SMT廣泛應用于電子制造領域,比如智能手機、電腦主板、汽車電子、醫療設備和消防電子等。以消防電子為例,它用于將微型芯片、電阻、電容等元件精準地貼裝在電路板上,確保設備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不同的精度對應用的影響非常顯著,如果精度不夠,元件可能會出現焊接不良、短路等問題,導致設備發生故障。“煙感探測器對于SMT精度的要求極高,因為這些系統關系到火警提醒,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王修柱說,只有高精度的SMT,才能確保這些設備在復雜環境下穩定運行。
王修柱初入海灣公司時,SMT仍依賴人工目檢,工人需要將芯片逐一放在燒錄設備上,然后進行程序燒錄。“這種操作方式的劣勢非常明顯:一方面是人工成本高,需要大量熟練工人;另一方面是精度低,容易出現燒錄錯誤或芯片損壞的情況。”王修柱說。
王修柱帶領團隊引入高精度圖像識別系統,將檢測精度提升至0.01毫米,相當于人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從人工成本來看,機器燒錄只需要少量技術人員進行設備維護和監控,降低人工成本近百萬元。從精度方面看,機器燒錄的精度高,錯誤率極低。從效率上看,一臺自動燒錄設備一天可以完成數萬個芯片的燒錄,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王修柱向記者介紹。
雖然在設計這臺儀器的時候,王修柱遇到了不少質疑,有人擔心技術難度太大,也有人覺得成本過高,但他始終堅信這個項目意義重大。“消防產品關乎生命,我們必須用‘顯微鏡思維’工作,把誤差扼殺在萌芽中。”王修柱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上千組工藝參數,每一處調整都是對“零缺陷”的執著。
從“求真創新工作室”到“節約成本小能手”
2014年8月,王修柱牽頭建立了“求真創新工作室”,這一舉措成為車間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工作室以“激發探索興趣、挖掘創新潛力、培養專業技能”為目標,融合每一名員工的新思路、新想法,旨在為公司創造實實在在的效益。
“求真創新工作室”成員正在進行專業討論。
工作室的創新工作并非一帆風順。“在一項關鍵工藝的實驗中,我們連續失敗了多次,我和團隊研究數據分析失敗原因直到凌晨三點。”王修柱隨后帶領團隊成員查閱大量資料,與設備供應商進行深入溝通,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終于找到準確的實驗數據,取得實驗的成功。
“創新的過程充滿了挑戰,有時候為了解決一個小問題,我們要連續幾天幾夜泡在車間里。但當看到新的設備和工藝投入使用后,生產效率提高了,產品質量也得到了保障,所有的辛苦都值了。”王修柱感慨地說。
截至今年,“求真創新工作室”組織創新大賽42次,參與產業工人1.1萬人次,員工提出合理化改善點2200余條,為公司節約成本近5000萬元。其中一線工人蔡文娟提出的溫感探測器設備創新項目,累計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近50萬元,不僅為公司帶來了顯著經濟效益,也提升了公司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從“數字智能車間”到“人才培養平臺”
19年間,王修柱見證了消防電子產業從萌芽到成熟的全過程。從最初的模擬系統,到如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系統的不斷更新換代,“輕薄短小化”和“高功能化”成為消防行業發展的趨勢。
王修柱深知,技術創新是推動企業發展和行業進步的關鍵。特別是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融合應用上,他更是走在了行業的前沿。他帶領團隊開發出能夠遠程監控、智能分析、快速響應的新一代消防電子系統,同時提出并實施了20余項改善建議。這些前沿技術與生產車間完美契合,通過引入大數據管理,進行全車間的宏觀數字化動態演示,確保高精準化把控每個生產環節,實現生產環節的智能化與數字化,使消防電子產品的質量合格率提升26%。
2017年,王修柱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范。“這個榮譽對我來說既是肯定,也是激勵。在一如既往地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和專注之余,我更加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更多人一起進步。”為此,王修柱積極推動公司在職業教育方面與消防電子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成立了海灣技術大學。
王修柱對芯片進行目測檢查。記者 張玫 攝
技術大學的講師全部為一線產業工人,為企業員工的成長搭建平臺。同時,學校建立校企合作機制,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東北大學、燕山大學等高校建立示范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根據行業需求定制化培養人才,實現教育與產業的無縫對接。截至目前,技術大學共組織近百場培訓,提供了上萬小時的培訓,受益員工1200余人。
2009年至今,王修柱組織策劃采用學賽結合的形式,推動公司連續16年舉辦技能比武大賽。根據每年技能比武大賽結果,公司建立了技術工人人才庫,現有各類技術能手189人。公司的勞動競賽工作在2021年被確定為全省勞動競賽重點項目。
“SMT生產線更專注自動化,但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發展,需要通過AI學習算法實時監測生產過程中的異常情況,提升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王修柱表示,他和他的團隊將學習5G模塊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繼續深耕電子制造領域,不斷推動產業升級。
“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對我來說并不矛盾。”王修柱說,在他心中,工匠精神是追求極致的專注和精益求精,而創新精神是在專注的基礎上不斷突破和探索,“只有把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結合起來,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做出真正的貢獻。”
記者:張玫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