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青春元素激活千年文脈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程軍)邯鄲道歷史文化街區,青磚灰瓦間,千年歷史與現代氣息交織。在李景濂故居非遺展館,青少年們正專注體驗館陶黑陶制作技藝;邯山書院燈火通明,夜校學員揮毫潑墨的剪影與街區漢服游園的盛景相映成趣。這座承載邯鄲三千年建城史的文化地標,正煥發著青春活力。
李景濂故居變身“邯鄲青年創新人才會客廳”接納游人
"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關鍵在于尋找歷史與現實的共鳴點。"邯鄲團市委副書記張學寶介紹,市級文保單位李景濂故居經改造后,東廂房設立非遺動態展館,專注非遺的傳承探訪,定期開展魏縣花布印染、武安儺戲等非遺技藝展示和各種文化公益講座;西廂房打造科技研學課堂,設置智能機器人等體驗項目。今年以來,該場館已接待了30批研學團隊,場館設立的"新春成語擂臺"也一度成為青少年熱門打卡點。
勸學堂·邯鄲青年夜校開辦在歷史建筑邯山書院內
邯山書院新增的"勸學堂"牌匾,與古建墻繪共同見證著文化空間的創新利用。自1月13日開始,團市委舉辦的青年夜校在此開課,書法、圍棋、古箏等傳統文化課程備受青睞。寶媽李丹丹每周堅持參加圍棋課:"青年夜校的課程很豐富,學習氛圍也很好"。青年夜校圍棋講師崔姣姣介紹,作為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的一項具體舉措,青年夜校課程的開展更好地滿足了青年的自我提升、解壓、社交等成長需求,深受歡迎,經常一“座”難求。
老街區煥發新活力迎接中外游客
如今,街區的斑駁磚墻與潮玩市集的霓虹光影交相輝映,非遺技藝通過短視頻平臺走進千家萬戶......邯鄲道的故事化作年輕人筆尖的丹青、指尖的陶泥、鏡頭里的光影,傳統與現代在此和諧共生,歷史文脈在青年一代的創意實踐中煥發新生機,為城市文化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來源:河北新聞網
編輯:韓冰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