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接力,市海港醫院多學科協作成功救治危重癥患者
在醫療的戰場上,每一次與死神的短兵相接,都如同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近日,秦皇島市海港醫院憑借多學科的無縫對接與緊密協作,成功將兩名危在旦夕的重癥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再次展現了其在危急重癥救治領域的深厚底蘊與卓越實力。
3月28日,患者李先生因感冒到家附近的診所輸液。誰料,在輸液過程中,他突然出現急性呼吸困難,診所工作人員見狀,迅速撥打了120急救電話。李先生隨即被緊急送往市海港醫院急診科。當時,患者病情十分危急,生命體征極不穩定,接診時測量指脈氧飽和度僅為72%。醫護人員立即為其實施吸氧措施,并給予硝酸甘油進行靜脈點滴。然而,當李先生被送入急診室時,已陷入昏迷狀態,呼吸呈嘆氣樣,雙側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心電圖顯示下壁導聯ST段抬高,情況萬分危急。

時間就是生命,分秒之間關乎生死,急診科迅速啟動應急預案,一邊爭分奪秒對患者進行緊急處理,一邊緊急聯系相關科室專家進行會診。幾分鐘的時間,多學科團隊迅速集結到位。急診科主任高海明、重癥醫學科主任安媛、心內一科主任馬濤、心內二科主任田立國在接到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到急診科參與搶救。各科室醫護人員緊密配合、分秒必爭,對患者進行心電、血壓、血氧的嚴密監護,迅速實施經口氣管插管,并借助呼吸機輔助其呼吸。當患者心率急劇下降,醫護人員立即實施胸外心臟按壓,靜脈注射1毫克腎上腺素;血壓降低時,馬上給予100毫克多巴胺靜脈點滴以提升血壓;出現室早二聯律,及時使用胺碘酮控制心律失常。
經過約半小時緊張有序地搶救,李先生終于有了生命體征。隨后,在醫護人員的護送下,他被轉送至重癥醫學科進行更為密切的觀察和治療。
然而,從急診科轉往重癥醫學科不到兩分鐘的時間里,李先生的病情再次急劇惡化,血壓多次大幅波動,幾近消失,甚至出現心臟驟停。安媛與醫生王一濤反應迅速,立即對患者展開心肺復蘇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在完善相關檢查后,李先生被確診為心梗、心衰、心源性休克。此后,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24小時守護在患者身邊,密切監測他的生命體征,全力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并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經過精心的治療與護理,李先生的病情逐漸穩定,生命體征恢復正常,各項身體指標也在逐漸好轉,第四天便順利轉至心內二科繼續后續治療。
此次對李先生的成功救治,無疑是市海港醫院多學科協作的一次成功典范。各科室之間打破壁壘,緊密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個性化的治療方案,讓生命的希望得以延續。
而患者于先生的成功獲救,更是再次詮釋了多學科協作在搶救危重病人時所發揮的關鍵作用與顯著優勢。
4月1日晚飯后,67歲的于先生突然感到胸悶不適,短暫休息后,癥狀非但沒有緩解,反而開始嘔吐。家人心急如焚,立刻將他送往醫院。急診值班醫生陳雪在為患者量血壓并詢問病情時,于先生突然意識喪失,口吐白沫,護士立刻將患者轉入搶救室。除顫儀顯示患者出現室顫,醫護人員果斷實施除顫。一次除顫成功后,因患者呼吸困難,醫護人員又迅速為其進行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輔助呼吸。
麻醉室、心內一科等科室的值班醫生在第一時間趕來會診。盡管經過快速搶救,患者的病情依舊不容樂觀。此時,連晚飯都沒來得及吃的安媛與重癥醫學科醫生王世華顧不得一天的疲憊,從家中匆匆趕來,加入到緊張的搶救工作中。終于,在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于先生的病情逐漸好轉。從最初的生命垂危,到逐漸脫離生命危險,再到慢慢恢復,每一步的康復都離不開各學科醫生的精心治療和悉心護理。目前,于先生已經康復出院,重新回歸到了正常的生活。
安媛感慨道:“時間就是生命的倒計時,每一秒都承載著生的希望與死的威脅。所以我們必須拼盡全力與死神賽跑,而且還要跑贏。而多學科協作,就是這場賽跑中最有力的‘秘密武器’。”
市海港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醫院將持續強化多學科協作機制,深度整合各學科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力量,不斷提升危急重癥救治能力,用專業和擔當,詮釋著“生命至上”的理念,為廣大患者的生命健康筑牢堅實防線。同時,也呼吁廣大市民時刻關注自身健康狀況,一旦身體出現不適,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作者:郭麗冰
圖:曹芳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