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線的改革故事 | 提升執行質效 維護司法公正—海港區人民法院打造全市“執行規范化建設”新樣本
秦皇島日報記者付春秘
日前,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加強執行實施案件規范化管理的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以來,海港區人民法院作為首批試點法院,從規范執行制度、規范執行程序、規范執行行為和規范執行監督入手,筑牢規范執行的“機制鏈”,構筑公正執行的“生態圈”,助力高效執行“加速跑”, 著力提升執行質效和人民群眾對司法的獲得感、滿意度,打造了解決“執行難”問題“海港樣本”。
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辦法》下發后,海港區人民法院將其作為扭轉執行工作落后局面的重要機遇,第一時間成立了領導小組,對執行工作制度、程序、行為、監督等方面進行重新梳理,筑牢規范執行的“機制鏈”。
“制度是執行工作的‘定海神針’。”海港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楊峰說。
為此,該院組織業務能力強、政治素養高的骨干干警,制定了《關于加強執行實施案件規范化管理的辦法》《執行案件操作規程》等16份指導性文件,對立案、集約事務辦理、常規執行、集中執行、終本管理等環節進行詳細規范,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
2024年4月15日,海港區人民法院與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簽訂聯動協作協議,正式啟用“不動產登記+法院查控”平臺。通過平臺,干警在線提交執行裁定書、協助執行通知書等資料,不動產工作人員將辦理結果線上反饋到法院執行案件管理平臺,有效解決了司法查控執行難的問題。
與市公安醫院簽訂《執行聯動協議書》,與市拘留所建立“執行+拘留”工作專班,實現全天候“到案即辦”……2023年以來,海港區人民法院與稅務、公安、鐵路、車管等10余個部門都建立了聯動機制。
為加強執行實施案件規范化水平,海港區人民法院先后建立了執行監督機制、案件評查機制、聯動協作機制、約談執行機制、代表監督機制等,每個機制環環相扣,形成了執行工作的“機制鏈”,確保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
為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海港區人民法院深入開展“執破融合”專項行動,17家企業進行破產程序。優先執行涉企合同糾紛案件,審限內結案率100%,依法依規助力283家失信主體企業有序退出失信黑名單。清理涉法人城商行案件272件,執行到位金額2000余萬元。
財產查控、司法拘留、失信懲治、強制清場等是法院在執行工作中經常使用的強制措施。海港區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依照《關于加強執行實施案件規范化管理的辦法》,常常將這些強制措施組合運用,收到了明顯效果。
“立審執”一體化辦案是海港區人民法院實施組合亮劍的一個新模式。法院將執行工作的端口前移到立案階段,當事人直接到就近的轄區法庭立案,法庭根據案件情況及時甄別,對有調解意愿的案件建立臺賬,及時進行訴前調解,努力促成調解成功并當庭履行。
為推動執行工作質效,海港區人民法院整合干警資源,實行分組分片執行。按照就近原則,5個執行團隊分別對應5個派出法庭轄區執行案件,有針對性地指定執行團隊負責。執行局定期開展工作交流,不同的執行團隊之間互相學習借鑒,取長補短。2024年,共受理5個片區執行案件8547件,結案8331件,結案率達97.47%。
執行規范化建設以來,海港區人民法院以“規范化”之筆書寫了執行公正新篇章,徹底扭轉了執行工作長期落后的局面。數據顯示,2024年共受理執行案件17025件,執結16425件,結案率為96.55%,與2023年同期相比收案增加1728件,結案增加2596件,取得執行質效全市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