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人間丨丁記藤藝:一步步走向頂級
記者 安淼
將一根根藤條變成用具,創作出美感,再賦予其生命,藤藝是我國的傳統技藝。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丁記藤藝這個承載著百年文化積淀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目光。
從創始人丁榮光老先生到如今的傳承人丁魁濱,丁記藤藝歷經丁家三代人的不懈努力,不僅傳承了古老的藤藝編織技藝,更將其發揚光大。
丁榮光:
擇一事 終一生
“在這里,您可以看到丁記藤藝的代表性作品。”11月25日,在丁魁濱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來到位于北戴河圖書館的“中國旅游勝地北戴河展”展廳。
丁記藤藝制作的裝飾品。
藤木結合家具。
從經典雅致的藤椅,到小巧玲瓏的藤籃,再到別具一格的藤編裝飾,琳瑯滿目的藤藝產品讓參觀者大飽眼福。尤其是那些老家具,輕輕觸碰那古老的紋路,再抬頭看看旁邊的老照片,仿佛將人帶入那段歲月。
這些,對于當下的我們,是了解丁記藤藝發展過程的途徑,但對于丁家人來說,卻是一生的堅守。
20世紀30年代,十一二歲的丁榮光到天津老字號“恒升藤器”做學徒,師從藤藝名家侯云吉、侯占祥父子。
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日復一日地練習,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慢慢地,丁榮光學會了如何挑選優質的藤條,如何巧妙地編織出各種精美的圖案,如何構造出結實耐用的家具……
1951年,丁榮光舉家遷往北戴河,憑借獨特、精良的傳統手工技藝,他開始為這里的各家休療院制作藤藝家具。1958年,“丁記藤藝”加工廠注冊成立。
在丁記藤藝加工廠,工人正在編織藤椅。
藤藝取于自然,歸于自然,看似粗糙,實則精密。丁記藤藝的產品簡約細膩、布局清雅、通透飽滿,在所有藤器上很難看到接點,不僅美觀大方、經久耐用,還具有防蟲防蛀和抗菌養生的功效。
“你看,這些是20世紀50年代制作的藤椅,除了樣式略顯老舊外,體重180斤的人坐上去也非常穩當。”丁魁濱說這一切都因為爺爺要求所有的產品不僅要完成,更要做好。
完成很簡單,做好卻需要一輩子。
“不知道爺爺那個年代有沒有‘工匠精神’這個詞,但他在做藤椅的時候,一定是想到了使用者和自己一樣,希望這個藤椅坐著舒服,使用期能更長一些。”帶著這份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體貼,丁記藤藝不僅更精細,還承載著特有的溫度。
丁新霞:
有傳承 有創新
丁榮光有六個兒女,跟著他從事藤藝事業的是女兒丁新霞。
丁新霞今年64歲,打記事起,她就看著父親用一雙巧手把一根根藤條編織成各式各樣的藤編作品。
“十幾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我做藤藝。”丁新霞說,藤編看著簡單,實則不易,“剛開始學的時候,手很笨,動作慢,編出來的東西松緊不一,既不平整,也不嚴密。不光如此,手還經常被藤皮劃出大口子。”
“要把藤藝做好,必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磨煉。”聽了父親的教導,丁新霞重整旗鼓,反復練習,慢慢地,她制作的作品越來越像樣,“大概有1年多的時間吧,我感覺自己找到門道了。”
推開藤藝編織的大門,入門后的探索更是終身的修行。
“做藤藝有一種一直在路上的感覺,需要學習和改進的還有很多。”丁新霞說,時代在變,藤藝家具也要跟著變,所以丁記藤藝要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
說話間,丁新霞拿出兩把不同年代的藤椅給記者做對比。“這個略顯小巧的椅子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它是由藤條和柳條相結合而完成的,因為北方對藤藝作品要求較高,藤條要耐得住干燥和寒冷,所以當時能采購到的藤條還不具備制作全藤作品的要求,需要幾根柳條固定椅背才行。”
而另一張藤椅就顯得大氣很多。“這是近些年制作的椅子,椅子邊緣是由4根近5米長的藤芯制成,藤芯和藤芯的連接之間看不見任何痕跡,藤芯和藤皮的連接之間也看不見接痕。”
兩把椅子的變化顯而易見,而這改變背后的故事卻只有丁家人自己知道。“有一次我去南方進貨,看到了產于印尼的杜爾治藤稈,這種藤稈柔韌性和長度都很好,我當時就想拿它試試做全藤產品。”丁新霞說。
想法和現實是有差距的。沒有圖紙、沒有老師,新產品的研發與制作全靠丁新霞靈巧的雙手和多年積累的經驗。
在丁新霞遇到困難的時候,父親那句“要把藤藝做好,必須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磨煉”再次給她注入新的力量。
一次次冥思苦想,一次次挑燈夜戰,丁記藤藝的全藤作品終于成功上市,這給了丁新霞極大的鼓勵。隨后,她又將藤制家具的傳統風格融入現代藝術設計靈感之中,創作了藤木結合家具,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家居生活感受和藝術審美。
丁魁濱:
手傳心 心傳情
今年40歲的丁魁濱是丁榮光的孫子,丁新霞的侄子。
耳濡目染之下,丁魁濱從小便對藤藝編織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家里的家具,孩子的玩具,像小木馬、小擺件都是藤編的。”丁魁濱說他沒有系統地學過藤藝編織,但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這門技藝。
2019年,丁魁濱成為新一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我的長輩編了一輩子藤,對它有深厚的感情,現在這些東西需要有人傳承,好讓更多的人感受傳統編織器物在生活中的藝術。”丁魁濱這樣說。
在丁魁濱看來,傳承藤藝不僅僅是一門技藝的傳授,更是以手傳心、以心傳情的藝術。
丁魁濱(右)給記者介紹編織工具。
從選材開始,丁魁濱便秉持嚴謹認真的態度,精挑細選。“你看,這些粗細均勻、韌性好的藤稈是我們的備用稈。那邊的稈子質量差一些,就被淘汰了。”丁魁濱告訴記者,好的材料是成就一件藝術品的基礎,所以這里的每一根藤稈他都要親自挑選。
“那淘汰的稈子可以用作邊角料嗎?”
“不能,這些淘汰的只能燒火用。我們產品上的任何一部分都要選用最好的原料。而且不僅是在選材的過程中挑選,在后面的制作當中,也會不斷篩選,淘汰的比例可能比選用的比例還高呢。”
在丁家的傳承中,這種對產品質量的執著與追求,早已融入家族的血脈。
時代在變,大家的需求和審美也在變。為了讓藤藝作品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大學學設計的丁魁濱在經典樣式的基礎上不斷創作新作品,反復打磨推敲,一個樣式設計甚至要改幾十次。
藤制收納筐。
在丁記藤藝加工廠的辦公室里,記者看到了藤制的收納盒、籃子、盤子、茶具、杯墊、筆筒等產品,這些產品既有當代設計的時尚,又不失古樸精致的韻味。
“這些是我近幾年設計制作的產品,很受年輕人的歡迎。”丁魁濱說,當下喜歡原木風、簡約風的年輕人不在少數,他們覺得藤編制品不僅保留了藤藝的自然韻味,又融入了時尚元素,還有一種儀式感。
為了推廣藤藝文化,丁魁濱積極參與各種非遺交流活動,介紹丁記藤藝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古老藤藝編織技藝的精湛之處。此外,他還帶著精心制作的藤藝產品參加各種藝術展和藝術節。
如今,在丁家人的努力下,丁記藤藝不僅得到了有效的傳承和保護,還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未來,他們將繼續致力于讓這項古老的技藝在新的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編輯:韓冰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