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人間丨北戴河楊腸子 一曲傳奇香腸歌
秦皇島日報 記者 盧紀鋒
承載著不同地域文化基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續的生動見證,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美麗呈現。
目前,秦皇島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5項。它們是散落民間的文化瑰寶,是這塊土地上寶貴的文化資源,是這里的人民獨有的集體精神印記。
為深入挖掘秦皇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全面釋放非遺文化的精神力量,我們特開設《非遺人間》欄目,希望通過講好秦皇島非遺故事,展現大美秦皇島形象。
“香腸香腸好香腸,濟南府有好香腸;牛肉牛肉小牛肉,濟南府有好牛肉。德意志人有二十,一個沒留多可惜;領事先生多忙碌,好腸好肉沒口福。”在著名的《拉貝日記》中,德國商人、“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不僅記錄下南京大屠殺,還記下了這樣一首香腸歌。
那是1937年6月,拉貝與妻子到秦皇島市北戴河避暑。盧溝橋事變發生后,欲回南京的他無法買到機票,只能轉乘輪船和火車。8月28日,拉貝從秦皇島出發,9月初到達濟南,被德國駐濟南領事館安排住進膠濟鐵路火車站附近的石泰巖旅館。
《齊魯晚報》刊登的《拉貝與石泰巖飯店的香腸歌》文章里曾提到“楊腸子”之名傳響京津。
這家旅館由德國人石泰巖在1904年創辦,以美味的德國香腸而聞名。印度詩人泰戈爾、美國教育家杜威、中國軍事家蔣百里以及文化名人胡適、柳亞子等,都曾在此落腳。
在這里品嘗到美味的德國香腸的拉貝不會想到,4年之后,這種香腸便被一個叫作楊庭珍的年輕人帶到了北戴河,如今更成為“河北老字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4年,“北戴河楊腸子”成為首批“河北省老字號”。
《秦皇島日報·新周刊》曾刊登《“老字號”的新生——楊德厚重興“楊腸子”紀事》。
天上飛的
地上跑的
水里游的
皆可入腸
石泰巖飯店的餐食以德式菜為主,名菜有煎牛排、紅燉牛肉、咖喱牛肉、鐵扒雞、牛尾湯、雞蓉鮑魚湯等,但最出名的還是香腸。紐倫堡香腸、法蘭克福小香腸、巴伐利亞白香腸、圖林根紅腸、柏林番茄咖喱煎香腸……店里一名叫馬斯沙茲的大廚有一手制作德國火腿腸的絕活。他最拿手的是制作黑森林火腿腸,這種香腸呈玫瑰色,切成薄片,平整堅挺、肉質緊實,吃到嘴里鮮香醇厚、回味悠長。
1919年,18歲的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楊井村小伙兒楊庭珍來到石泰巖旅館幫廚。他發現馬斯沙茲每次制作香腸時,都把所有的原料、配料、調料等拿到自己的房間里,關上門配制,配好后再交給幫廚的徒工,在他的指導下進行灌、烤、煮、熏等操作。
為習得這門“絕技”,楊庭珍處處留心。他把馬斯沙茲每次拿去的各種原料、配料、調料等,拿去多少、剩下多少,一樣一樣都暗自記在心里。就這樣,在學徒的過程中,楊庭珍將這“絕技”偷偷學到了手。
1930年,楊庭珍聽說天津德國人開的沙衛飯店招聘做香腸的師傅,便前往應聘。當場試做4根對腸,德國老板品嘗后大拇指一伸說:“頂好。”第二天,他又做40斤臘腸,結果很快銷售一空。在天津這個大商埠里,楊庭珍制作的香腸迅速征服了挑剔的食客。名氣漸大的他一年多之后就離開沙衛飯店,與人合伙開辦了“勝利腸子鋪”。
1941年,楊庭珍將腸子鋪遷到北戴河海濱,落腳在西海灘路與劍秋路交叉口東側。1944年,楊庭珍開始獨自經營,將門市遷至安一路。門市上懸掛著各種熏烤的香腸,來此避暑的中外游客品嘗之余,紛紛將這美味帶往四面八方。
精益求精的楊庭珍對香腸的西式風味進行了改良,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楊氏風味”。香腸的品種也不斷增加:以牛油、豬肝為原料的肝腸,以豬血為原料的血腸,還有臘腸、茶腸、小對腸、火腿腸等等。正如楊庭珍自己所說:“天上飛的(禽類)、地下跑的(獸類)、水里游的(魚類),都能做出風味來。”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楊腸子”開始叫響了自己的名號。
切成薄片的“北戴河楊腸子”。
子承父業
自由離職
艱苦創業
重興“老號”
1956年,公私合營之后,“勝利腸子鋪”被并入北戴河暑期供應站,楊庭珍主持成立了腸子加工部。1958年,腸子加工部并入北戴河區糕點廠,成為肉食加工車間。1981年1月,肉食加工車間又從糕點廠析出,成為北戴河區商業局下屬的“盛利肉食加工廠”。
這期間,香腸雖然一直生產,但不再叫“楊腸子”。一直到商標開始被廠家和消費者重視起來的20世紀80年代初,肉食加工廠才給越來越熱銷的火腿腸起了個名字,叫“蓮蓬山”牌。一直沿用楊庭珍獨特配方和技術的“蓮蓬山”牌火腿腸1982年被國家商業部評為名牌產品。
楊德厚從20世紀50年代末就開始跟在父親身邊學徒,那時他剛剛17歲。20世紀80年代初,作為“楊腸子”第二代傳人的他開始接替父親,在肉食加工廠里挑起大梁。
“北戴河楊腸子”第二代傳承人楊德厚在查看香腸熏制情況。
1984、1985年間,眼見國家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已是肉食加工廠技術副廠長的楊德厚,連續向上級主管部門遞交了數份“停薪留職”申請。“但領導就是不批,問為啥不批,領導說,別人‘停薪留職’行,你不行。”不行的原因是楊德厚是廠里的“頂梁柱”,走了“頂梁柱”,廠子還怎么維持?
申請遞了退、退了遞,拖了一年多,還是沒有結果。最后當時已過不惑之年的楊德厚毅然決然地決定:啥也不要了,自由離職!時為1985年。
今天,問起當時他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決心,楊德厚實實在在地說:“一個是‘大鍋飯’讓人干得壓抑,一個就是用最笨的法兒想,也能明白的道理:自己單干,能掙點兒錢。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覺得自己有技術,到哪兒也餓不死!”
自由離職后的楊德厚在老宅掛起了“盛利肉食加工部”的招牌。三四間小房、一口大鍋、一個小熏爐,創業初期,是艱難而又美好的開拓。兒子、媳婦、女兒、女婿,再加上老伴,一家人齊上陣。
銷路不愁,“楊德厚不在肉食加工廠了”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都找到了這里。但是因為那時是純手工式的作坊,加工部一天的產量十分有限,“一天也就能出一、兩百斤腸子。”那時的“楊腸子”論斤賣,一斤比純肉貴兩、三塊錢,一天四五百塊錢就成了楊德厚一家人起早貪黑掙得的辛苦錢。
辛苦歸辛苦,讓楊德厚感到欣慰的是,“楊腸子”在他手里又漸漸恢復了名號,開始走上了復興之路。
由小到大
穩步發展
緊隨時代
香飄四方
“后來在家干不開了,就開始琢磨擴大規模。”楊德厚說。
1995年,建筑面積達7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在北戴河區劍南路落成,“盛利肉食加工部”變成了“盛利肉食加工廠”。100多萬元的投資,全是楊德厚和家人靠著10年時間的打拼滾雪球似的積累起來的,沒用一分錢貸款。
楊德厚把自己的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全部安排在工廠,形成“家族式企業”。隨著社會不斷向前進步、發展,這個“家族式企業”也采取了一系列“現代化動作”:1998年,為火腿腸注冊了“楊長子”商標;2000年,注冊成立了北戴河楊氏腸子肉制品有限公司。
從勇氣與決心,到勤勞與智慧,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楊腸子”從小到大,折射出“老字號”在新時代的新生。
“楊腸子”逐漸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2000年,“楊腸子”獲“秦皇島市十佳風味名吃”品牌稱號;2001年3月,“楊長子”被河北省工商局認定為“河北省著名商標”;同年,經河北省商標評估事務所評估,“楊長子”估價為2666萬元,成為當時秦皇島“老字號”商標估價之冠。
后來,北戴河楊氏腸子肉制品有限公司的廠房又擴建為近4000平方米,絞肉、拌餡、灌裝、煙熏、包裝、滅菌等全部采用先進的自動化設備,日產量超過1噸,零售網點基本覆蓋全市。
規模擴大了,產量增加了,不變的是產品的質量,是“楊腸子”火腿腸的色——淡玫瑰紅色、香——鮮香濃郁、味——味道醇厚、形——通體圓潤。
為保證“楊腸子”火腿腸的品質,公司不僅選料嚴格——精選豬后丘肉、天然調味料和天然豬腸衣,而且至今在剔肉(剔除肉中的筋腱膜)、研磨調料(手工研磨)等工序上,仍舊保持著傳統的手工工藝操作。火腿腸的烤制也是很講究,完全采用果木烤制,烤出“核桃紋”后自然風干。
憑借著這種注重細節、精益求精的匠人技藝傳承,2009年,“北戴河楊腸子”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北戴河楊腸子”又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借助網絡直播等線上銷售手段,不再僅僅依賴游客的腳步,“北戴河楊腸子”一年四季常銷全國各地,香飄四方。
如何從“一招鮮”到“滿堂彩”
淡淡的玫瑰紅色,切面平整,肉質緊密,入口一股濃郁的熏烤風味,吃過“楊腸子”火腿腸的人都很熟悉它那特有的味道。
憑借著這獨特的味道,“楊腸子”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可謂是“一招鮮,吃遍天”。
在人們口味不斷快速變化的今天,如何能更上層樓?
楊庭珍當年習得的“絕技”絕不止這一種火腿腸。據說,當年某位國家領導人在北戴河過生日時,宴會的餐桌上有三道菜都出自他手:德式熏火腿、對腸和脆脆腸。
楊德厚老人曾根據父親留下的老配方先后整理、挖掘出“五香烤腸”和“楊氏風干腸”“楊氏臘鴨”等傳統品種,投放市場之后,頗受消費者青睞。尤其是以“北戴河牌”為商標的“五香烤腸”,不同于火腿腸濃重的熏烤味道,別有一種濃郁的鮮香,而價格只有火腿腸的一半,所以常常供不應求。
希望楊德厚老人的女兒楊靜環和兒子楊驥駟等,作為新一代非遺傳承人,能夠傳承老人執著的事業心和不斷探索的精神,繼續發掘老配方,讓更多“楊腸子”的經典“老味道”重現于世。
編輯:薛佳麟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