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一線的改革故事丨將新時代“楓橋經驗”書寫在群山之間
秦皇島日報記者史娜 通訊員陳詩瑩
春寒料峭的燕山深處,張某夫婦帶著錦旗,攥著丟失后被找回的3000元積蓄,連連致謝:“這可是我家這月的家底兒,還得買種子和農肥。謝謝民警讓我們的積蓄失而復得。”3月18日,在青龍滿族自治縣馬圈子鎮派出所,這面繡著“警民連心”的錦旗,成為基層治理最鮮活的注腳。
這個深居燕山腹地的山區縣,全縣25個派出所守護著396個行政村。面對農村人口占90%的縣情,青龍公安用腳步丈量民情,將新時代“楓橋經驗”書寫在溝壑縱橫的群山之間。
紓民困,往往藏在崎嶇的山路里。3月9日傍晚,土門子鎮派出所民警巡邏時,發現衣衫襤褸的王姓老人蜷縮在村道旁。面對無法說清住址的智障老人,民警買來面包礦泉水,同時在16個村級微信群發布尋人啟事。一小時后,有群眾認出這是鄰省遼寧建昌縣的走失人員。警車穿越殘雪未消的省界山路,最終在兩地警方接力下,將老人平安送回家中。“咱山里人的微信群,就是最精準的‘民情臺賬’。”所長陳祖普劃拉著手機里大大小小十余個警民聯系群說道。
護民安,常在分秒必爭的瞬間。“孩子哭聲隔著門板傳出來,我急得腿都軟了。”龍王廟鎮居民張大姐回憶起3月5日的驚險時刻仍心有余悸。當民警用專業工具撬開反鎖的房門時,獨自被困的兩歲幼童正趴在窗臺邊緣,民警沖過去一把抱住,一場危機就這樣悄然化解。如今,全鎮14個村都張貼著“留守家庭緊急聯絡卡”,上面印著民警的24小時聯系電話。“我們得把自己變成群眾兜里的‘平安符’。”民警林熙柄說。
踐初心,映照在每寸土地上。在青龍鎮派出所的接警臺上,3月5日的值班記錄格外醒目:“一家超市的酒遺失,監控顯示是誤放貨架。”短短幾句話的結論,卻是民警們3小時翻查6個監控探頭細致工作的結果。“貨架縫隙這個細節不能放過。”正是憑著這份執著,他們為小店找回了價值千元的貨物。正是憑著這份細致,該所一季度收到的6面錦旗中,有4面來自此類民生“小事”。
從深夜尋找負氣走失的少年,到調解妯娌間的土地糾紛,從破門救出獨居幼童到跨省護送走失老人……在青龍山區,25個派出所的警車轍印串聯起青龍鎮超市貨架夾縫里的酒瓶、龍王廟鎮14個村的緊急聯絡卡、土門子鎮16個微信群刷屏的尋人啟事。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檢驗基層警務的試金石。
暮色中的508國道上,八道河派出所民警正在勘查交通事故現場。閃爍的警燈照亮了路邊新發的山桃花,也映照著警民協力抬送傷者的身影。在這片被群山環抱的土地上,那些沾著泥土的藏藍制服,正用最質樸的堅守詮釋著為民初心。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