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丨不斷夯實“三農”工作基礎 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盧龍縣農業農村工作新聞發布會實錄
3月27日上午,我市召開盧龍縣農業農村工作新聞發布會,盧龍縣相關領導致發布辭并回答記者提問,實況如下:
發布會現場。記者 陳立桐 攝
盧龍縣政府副縣長 張偉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
很高興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向大家介紹盧龍縣2025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謀劃情況。借此機會,我謹代表盧龍縣人民政府向長期關心支持盧龍“三農”事業發展的各級領導、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盧龍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為國家糧食生產大縣和生豬調出大縣,全縣耕地面積67萬畝。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縣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改革為動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著力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扶強農業龍頭、做大農業品牌、和美鄉村建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等,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使農業農村工作再上新臺階。下面,由我重點介紹一下盧龍縣2025年農業農村重點工作謀劃情況。
一、穩固提升增產保供能力
我縣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堅持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保面積、保產量,確保糧食豐產穩產。2025年將積極爭取玉米單產提升、大豆(花生)帶狀復合種植、花生產業集群等各類糧油生產項目,扶持糧油生產主體提升生產能力,組織高產技術示范推廣,不斷推進品種改良及設施栽培,推進標準化、規模化、智慧化生產,筑牢糧食生產基底。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統籌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發展、市場流通、質量安全、調控保障等各項工作,堅決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認真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項目全周期質量管理,創新開展“高標準農田+5G”實踐探索,全過程監測氣象、墑情、蟲情等信息,著力提升建設標準和質量,建立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制度,確保項目持續發揮效益。目前我縣積極謀劃了3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在與省農業農村廳進行溝通對接,全力爭取項目落地。
二、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
我縣始終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基礎,圍繞甘薯、畜禽養殖、蔬菜、水果、水產、休閑農業、中藥材等農業產業,科學布局、分類施策,加快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重點是甘薯產業,2025年將繼續鞏固甘薯產業發展成果,推廣健康種苗,發展深溝大壟、覆膜滴灌、橫插定植、補鉀控旺、有機肥增施、水肥一體化等提質增產技術,完善淀粉型和鮮食型兩個產業鏈條,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協同共促的良性發展格局,將糧油類項目支持力度向甘薯產業傾斜,幫助甘薯生產主體提升生產經營能力。加強科技引領,積極對接甘薯產業科研院所和創新團隊,示范引進優質品種、先進技術,拓展加工產品品類和市場,著力提高盧龍甘薯品牌影響力,全面提升產業水平和群眾收入。
三、穩步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近年來,我縣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工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接著一年干,多措并舉、多點發力,穩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2021年以來,全縣累計投入1億多元資金,創建省級和美鄉村130個,其中,燕河營鎮梧桐峪等11村被認定為省級和美鄉村重點村。劉田各莊鎮后雙廟村等5村獲評第一批河北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盧龍鎮小劉各莊村獲評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蛤泊鎮青龍河村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鎮,鮑子溝村獲評“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全國宜居村莊”“全國生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等稱號。2025年,我縣將繼續按照上級要求,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亟需解決的村莊環境衛生和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問題,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改造提升農村戶廁780座,穩步提升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持續深化人居環境全域提升,推動人居環境從干凈整潔有序向美麗生態宜居邁進,努力打造生態環境宜居、農民生活富裕的和美鄉村。
再次感謝大家!
答記者問
秦皇島日報社記者:近年來,國家在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也提出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堅持“建管并重”,請問盧龍縣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方面有哪些舉措?
盧龍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孟凡飛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我縣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在竣工后將主要工程設施全部移交給所在的村委會進行管護。但因村委會人力物力不足、群眾思想認識不夠等方面影響,從而使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建輕管”現象一定程度存在。為此,我縣于2024年印發了《盧龍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管護和管護資金使用辦法》,對管護標準、管護主體及責任、管護資金籌措使用和管理等做出了詳細規定。在《辦法》中,分別針對高標準農田所建的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田塊整治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農田輸配電工程等明確了管護標準,并根據不同受益主體分別明確了管護主體及其管護責任;在管護資金籌措方面,一是積極爭取上級的農田水利設施維修養護資金,二是縣級財政安排適當的管護經費,三是在工程運行收益中按適當比例提取的費用;在資金使用管理方面,明確了管護經費使用范圍、資金申請及撥付流程等。通過不斷努力,我縣已逐步建立健全了多方參與、責任明確、協調順暢、保障有力的高標準農田管護機制,在今后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確保做到“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發言完畢。
長城新媒體記者:目前糧食安全是中央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作為糧食生產主管部門,對于群眾普遍關心的糧食種植收益不高問題有何政策或建議?
盧龍縣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 張會敏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糧食安全是國之重器,尤其對于我們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更是首要民生,在糧食生產方面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傾力支持,我縣連續兩年承擔了玉米單產提升、大豆(花生)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糧油生產項目,因地制宜推廣了適密精播、適時化控、水肥一體化、統防統治等一系列增產技術,糧油產量連續增加,但是近年來糧食價格走低影響了種植戶收益,但是糧食作為國家和人民的底線底牌是必須發展不可放松的,提高糧食生產產量就成了抵御市場因素的必要手段。在增產上,除了示范推廣上面提到的一系列增產技術外,就是提高復種指數,增加單位土地的產出量,近年來有條件的規模種植主體大都開展小麥玉米、豌豆玉米、土豆玉米等兩茬種植,不僅抵御了市場風險,還實打實地增加了畝收益。再就是在品牌上下功夫,提高品牌溢價增加糧食銷售收益。培育糧油產品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增加品牌溢價,提高群眾收益。
發言完畢。
河北日報記者:甘薯產業是盧龍縣特色主導產業之一,具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在省內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請介紹盧龍縣甘薯產業農產品品牌打造情況。
盧龍縣政府副縣長 張偉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本屆盧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甘薯產業發展,把打造甘薯產業集群作為全縣重點工作,通過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加速提升盧龍甘薯農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先后打造了“十八里”等30多個甘薯品牌,4家甘薯加工企業入選“秦農優品”,“盧龍甘薯”獲批河北省第八屆農業品牌區域公用品牌,入選2024年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正龍食品榮獲二十二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高成、十八里等6個企業品牌產品評為“中國十大甘薯名品”。
我縣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鼓勵企業通過申報甘薯產業升級項目,強化科技投入,不斷提升現有產品的品質,從食用、藥用、保健等角度開發新產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對內提升我縣甘薯種植品質,積極引進優質品種,目前煙薯25、普薯32、紅瑤等鮮食品種和濟薯25、盧選1號(騰飛)等淀粉品種都有了大面積種植。對外銷售提升盧龍甘薯種苗知名度,通過延長甘薯產業鏈條,提高甘薯制品核心競爭力,本土企業光友、農辛研發的方便粉絲、方便面皮保留了紅薯中對人體有益的多種營養成分,產品遠銷全國各地以及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
二是充分挖掘盧龍甘薯歷史底蘊,豐富甘薯文化內涵,形成盧龍甘薯地域文化,打造農文旅融合產品,實現甘薯一二三產聯合發展、共同提升的良好效果。2023年,河北中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盧龍粉條的傳統加工技藝,以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邸雪英為技術顧問,建立盧龍縣非遺工坊,通過人才引進、技術研發、科技引領三大戰略支柱,逐步構建起以脫毒種苗為核心,農業聯合體為支撐,粉條加工為盈利增長點的產業鏈閉環,成功筑起了一道守護一方農業發展、惠及百姓生活的堅實“長城”。
三是加強我縣甘薯產業的宣傳、營銷。政府組織舉辦甘薯節、甘薯產業高峰論壇等交流形式,組織企業參加甘薯產業博覽會、農產品產銷對接會等活動,推動甘薯企業入駐京東、淘寶、抖音等自媒體平臺進行直播帶貨,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宣傳,提升盧龍甘薯產業的知名度、美譽度。近年來,我縣先后舉辦了中國(盧龍)甘薯產業發展大會、“盧龍甘薯”區域共用品牌升級戰略發布暨盧龍縣農特產品展銷對接會等活動,組織企業參加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大會、農特產品產銷對接會、薯博會等農展及推介活動,宣傳展示盧龍甘薯特色農產品,提升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擦亮了“盧龍甘薯”的金字招牌。
發言完畢。
市廣播電臺記者: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戰略部署,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黨中央在“三農”領域的重大政策創新,請介紹一下我縣在和美鄉村建設方面的情況。
盧龍縣農業農村局局長 孟凡飛
感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環境,能滿足農民物質消費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協調發展的農村,是美麗宜居鄉村的“升級版”。盧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和美鄉村建設工作,把它作為三級書記工程,堅持高位推動。在創建之初,我們就確定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理念,工作推進中,按照“渠道不變、管理不亂、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的原則,統籌農業農村、財政、水務、資源規劃、交通、婦聯等部門涉農資金,集中力量向省級和美鄉村創建村傾斜,對創建村項目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升等方面予以扶持;同時,我們深刻把握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內涵,堅持規劃先行,按照全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要求,注重保護村莊原有肌理,保留傳統文化和特色風貌,堅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因村施策、分類推進,謀劃和美鄉村片區建設,明確村莊硬化、亮化、綠化等建設重點,實現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資源共建共享。在柳河山谷和美鄉村示范區規劃時,我們按照‘農文旅’融合的思路,立足資源稟賦,按照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要求,以村容村貌美、服務設施美、生態環境美、富民產業美、社會和諧美“五美”為建設目標,將劉田各莊鎮柳河北山等20村打造成為省級和美鄉村,實現與左右佳園景區連線成片。按照產業增收生活美的標準,打造蛤泊鎮鮑子溝等村,通過規劃農業產業發展,以環境整治綠化、亮化、美化為建設目標,大力發展農家樂,積極推進村內“餐飲+采摘”模式吸引游客,促進村民增收,使該村成為一個宜業、宜游的和美鄉村。
2025年,盧龍縣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市要求,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持續加大投入,健全推進機制,統籌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推進農業農村事業取得新成效。
謝謝大家。
記者:劉迅
編輯:楊宏璐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