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市應急管理局印發《2025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要點》
秦皇島市應急管理局印發《2025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要點》,以實施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工程、綜合減災能力提升工程、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工程、作風能力建設提升工程等5大工程為工作抓手,明確28項具體任務目標,深入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全力以赴防范化解安全風險,努力實現全市工礦商貿領域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雙下降”,堅決遏制一般事故,杜絕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實戰能力大幅提升,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秦皇島篇章貢獻應急力量。
一、實施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工程,堅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
1.強化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制定的《河北省安全生產職責清單》《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綜合監管狠抓末端落實十項措施》,修訂《秦皇島市安全生產職責清單》,健全完善安全生產責任末端落實制度措施。充分發揮安委辦職能作用,探索建立體系化、常態化、實戰化機制,推動各有關部門認真履職盡責。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大力推行秦皇島開發區“互聯網+安全生產”信息化平臺建設經驗,創新推進安全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督促各縣區、各有關部門針對本地區、本行業領域重大風險和安全監管短板弱項,制定風險問題清單、管控措施清單和職責清單,做到“一件事、全鏈條”無縫銜接。強化督查督辦,結合工作實際開展督導檢查,對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或問題突出的縣區和部門加大約談、督辦力度。及時對各縣區、各相關部門事故情況進行點對點通報,并報市委組織部。督促屬地政府、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在發生亡人、重大涉險事故時,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應急處置。認真學習貫徹全省推進企業主體責任落實辦法,采取聯合懲戒措施,通過監管外力的加持激發企業主動抓安全生產的內生動力。深入落實全國事故調查“四不放過”原則,研究制定《秦皇島市遏制礦山企業瞞報生產安全事故行為辦法(試行)》;對一般事故和瞞報事故進行掛牌督辦,依法依規進行調查,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責任。落實中辦、國辦安全生產考核巡查辦法,嚴密組織考核巡查,強化結果運用。
2.深化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堅持源頭治本,強化制度建設,加強統籌調度,督促各縣區、各相關部門全面總結去年工作,強弱項、補短板,制定年度工作推進臺賬,強化“多通報、多發督促函、多暗訪、多拍攝隱患場景”手段運用。持續抓好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學習宣貫,健全閉環整改和責任倒查機制,完善企業自查自改常態化機制,對主動報告重大隱患并采取措施的企業免予處罰,對不查不改的企業加大處罰力度,推動重大隱患深查徹改、動態清零。實施重大事故隱患由縣區政府、市直部門掛牌督辦,對重大事故隱患查不出、查得少的地區和行業領域進行“雙督促、雙落實”。加快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督促落實安全生產管理體系標準,打造一批標準化示范企業。用好“兩重”“兩新”政策,引導重點行業領域特別是礦山、?;奉I域企業對落后工藝、技術設備、老舊裝置進行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推動“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
3.加強直接監管行業領域安全防范。
煤礦方面。強力推進“八條硬措施”硬落實,突出抓好煤礦停產期間安全防范。
非煤礦山方面。加快推進智能化示范礦山建設,應用先進裝備技術,加快非煤礦山生產技術變革,危險繁重崗位作業智能裝備或機器人替代率不低于10%,推動非煤礦山行業轉型升級。嚴格落實“八條硬措施”,持續推動“三個一批”(淘汰退出一批、整合重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嚴格復工復產驗收和停產停建礦山管控,嚴厲打擊非法違法行為;推動所有生產建設金屬非金屬礦山和運行尾礦庫完成隱蔽致災因素普查治理;加快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所有在冊尾礦庫(不含未建成尾礦庫和閉庫尾礦庫)、生產礦山全部完成監測監控系統建設;嚴格外包工程管理,嚴禁違規外包、轉包、分包采掘工程及爆破作業項目,嚴禁井下使用勞務派遣人員,推動所有生產礦山建立本單位采掘(剝)施工隊伍或者委托具備條件的企業整體管理;推進尾礦庫綜合利用和閉庫治理,全年完成閉庫治理不少于3座。
?;贩矫?。抓好化工園區“十有兩禁”安全整治提升,年底前所有化工園區達到安全風險D級(較低)標準;深化“小化工”專項整治,將不發證“小化工”納入“三同時”審查范圍;持續開展壓力管道(容器)聯合督導、高危細分領域專項治理和大型油氣儲存企業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化工和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生產深度評估;積極推進“工業互聯網+?;踩a”,完成?;方洜I許可證電子證照和安全風險管控數字化智能化應用試點建設;加強煙花爆竹生產銷售安全監管,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工商貿方面。進一步厘清各行業領域職責邊界。制發建材、輕工等行業領域隱患排查“指導手冊”、典型事故管控措施“指導手冊”;組織開展鋼鐵、鋁加工、機械鑄造等高風險領域專項整治,提高隱患排查治理水平;完善鋼鐵、鋁加工企業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組織10人以上木粉金屬粉塵企業接入系統;加強企業小施工、小作業現場管理,杜絕“三違”作業行為;繼續開展有限空間作業專家指導服務,全面辨識管控危險因素,對存在中毒窒息或易燃易爆因素的有限空間實施重點管控。對工貿企業開展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
4.統籌執法檢查和幫扶指導。實施差異化精準執法檢查,對事故多發、問題突出的縣區和企業進行重點監管執法,對非法違法企業依法采取停產整頓、關閉取締、“一案雙罰”、聯合懲戒、行業禁入、行刑銜接等措施,形成有力震懾。常態化開展暗訪檢查、拍攝專題片,組織警示教育,通報典型重大事故隱患。加強執法全過程監督,持續開展執法案卷評查、執法考評,堅決糾治“寬松軟虛”問題。加強部建執法系統使用和智能終端裝備應用,提升“互聯網+執法”應用水平。推動專家指導幫扶提質擴面,持續開展“??茖<?、全科團隊”式幫扶指導。持續推進安責險工作,進一步提升安責險事故預防服務水平。抓好“互聯網+特種作業人員綜合管理服務”系統運用,通過加芯賦碼等手段加強電氣焊作業安全監管。
5.強化有獎舉報和企業內部報告。學習貫徹新修訂《河北省安全生產舉報和獎勵辦法(試行)》和國務院安委會《關于推動建立完善生產經營單位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的意見》,強化宣傳教育,暢通舉報渠道,規范舉報流程,落實獎勵資金,鼓勵企業員工和群眾對生產安全事故、事故隱患和違法行為進行舉報,做到快查重獎。督促指導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并實施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將其列為督導檢查、執法檢查必查和考核內容。
6.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深化安全生產資格證書涉假和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專項治理,堅決淘汰條件不達標、培訓不規范、考試不嚴格的培訓考試機構。推進考試中心和職業院校安全生產培訓實操實訓示范基地建設,認真落實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考試操作指南及評分標準。推進培訓全流程監管平臺應用,建設全員安全教育培訓平臺,實現企業“三項崗位”人員及其他從業人員培訓全覆蓋。健全完善注冊安全工程師管理制度,配合做好初級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工作。
7.推進安全生產誠信體系建設。學習貫徹企業安全生產誠信管理辦法,推進落實對直接監管行業企業誠信等級評定,抓好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管理,督促指導失信企業進行信用修復。
8.嚴格安全評價檢測檢驗機構管理。嚴格機構準入管理、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資質動態管理,加強人員變動和資質變更監管,開展機構能力驗證,嚴厲查處法定技術服務報告弄虛作假行為。
二、實施綜合減災能力提升工程,有效防范應對各類自然災害
9.抓好綜合減災工作。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組織體系建設,完善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滅火等各專項指揮部常態與非常態下應急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防減救辦作用,建立健全工作調度和支持保障制度,強化“上”“下”銜接、協同聯動。加強綜合風險會商研判、趨勢分析,及時提出有針對性防范措施。加強統籌協調、跟蹤問效,持續推動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相關重點任務深化落實。謀劃推動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提升多災種風險監測和預警決策支撐水平;推動有關部門加強重點地區短臨預報、預警速報,建立預警信息發布評估機制,提升災害預警科學性、精準性,為轉移受威脅群眾留出充足“窗口期”。督促各縣區各部門開展綜合風險普查數據更新和成果應用,強化災害風險避讓和災害設防。推動各縣區各部門持續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開展災害復盤整改。
10.抓好森林防滅火工作。健全完善各級森防辦工作規則和運行機制,優化市縣鄉村和林業經營單位網格化管理體系,一體壓實各級防火責任。綜合利用“天空地”多種手段,對重點林區實施全天候無死角監測,第一時間發布火險預報預警。組織開展森林火災隱患排查治理和查處違規用火行為專項行動,突出抓好重點防火區域重大隱患動態清零。推動撲火裝備提檔升級,推進林區取水點、蓄水池、防火道、隔離帶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參加省級防滅火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班,建立健全救援隊伍聯合作戰機制,組織開展聯合撲救實戰演練,督促高危火險縣鄉組織開展火災疏散避險演練。在防火關鍵期,督促各縣區組織護林員、巡邏隊加大進山入林檢查力度,組織各級消防專業隊伍靠前駐防、一線巡護,發生火情堅決“打早、打小、打了”。
11.抓好防汛備汛工作。健全完善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運行機制,加強聯合值守、信息報送、會商研判、指揮調度、聯合救援等制度落實;健全黨政共管、逐級包保責任體系,汛期前調整落實市縣鄉村五級包保責任人。深入宣貫《河北省防汛避險人員轉移條例》,健全完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指導縣區提早轉移受威脅群眾。組織對河道、水庫、尾礦庫、山洪地質災害隱患點、城市低洼易澇區等重點區域進行拉網式排查,建立整改臺賬,實行閉環管理。修訂防汛抗旱防臺風應急預案,完善受山洪威脅村莊等重點區域“一村一策”應急預案。組織開展實戰演練和群眾轉移避險演練。加強應急排澇裝備配備,汛前組織開展防汛物資核查。與駐秦解放軍、武警部隊和毗鄰地市應急管理部門聯合開展防汛勘查。防汛關鍵期,緊盯暴雨集中區、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尾礦庫和水庫下游行洪區等重點區域,加強檢查督導、聯合會商,視情采取停工停產停運停課等管控措施。
12.抓好地震防范應對工作。完善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及辦公室工作規則和運行機制,特別是現場指揮部搭建方案。加強抗震救災預案體系建設,重點地區組織開展應急處置及逃生避險演練。編制市縣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積極推進長期避難場所示范工程建設,推動市縣鄉村避難場所標準化改造提升。
13.抓好救災救助工作。完善災情核查評估工作機制、受災群眾過渡期生活救助工作規范。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推廣減災救災APP應用。推動冬春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臨時救助、困難幫扶等機制有序銜接,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完善農房保險、綜合巨災保險等政策性保險快速理賠程序。積極做好因災倒損農房恢復重建,協調做好政策性農房保險理賠。
14.積極爭取項目支持。立足大安全大應急框架,積極探索推行韌性城市建設。持續加大跑辦對接力度,積極做好市級重大項目立項審批、項目入庫等工作,爭取獲得更多超長期特別國債和預算內投資項目支持。
三、實施應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持續提升應急救援實戰能力
15.加強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強化市縣應急指揮部建設,優化完善運行機制、指揮場所基礎環境和配套設備設施,將應急指揮部體系前端覆蓋到鄉鎮(街道)。推廣應用全國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綜合業務系統。深化應急管理部門與各級各相關部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聯勤聯戰、聯合響應、實時會商,加快建設跨縣區、跨層級、跨部門災害預警指揮體系。在主汛期等重要時段以及重特大災害應對過程中,實行多部門聯合值守。建強應急管理部門信息主渠道,持續提升重大及以上災害事故1小時內報送總體達標率。
16.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建設。貫徹《國家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依據省級總體預案修訂全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指導各級各有關部門修訂完善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學習貫徹國務院辦公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實現市縣總體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有效銜接。組織指導各級各部門加強應急預案實戰演練,督促生產經營單位落實主體責任,依法依規組織開展應急預案和處置方案演練,提升一線員工應急疏散和避險逃生能力。
17.加強救援力量體系建設。大力支持消防救援隊伍建設,統籌森林火災撲救、抗洪搶險、地震和地質災害救援、安全生產事故救援等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指導基層救援隊伍加強學習培訓,提升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水平;推動社會應急力量與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救援隊伍共訓共練。組織開展社會應急力量分類分級測評,規范引導社會應急力量有序參與災害救援。鼓勵社會應急力量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積極發揮作用。
18.加強物資裝備保障體系建設。通過新建、改擴建和租賃等方式,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庫(點)建設,推進省級新建應急物資儲備庫項目,實現縣級儲備庫(點)全覆蓋,推動多災地區鄉鎮級儲備庫建設。增加物資裝備儲備品種和規模,主汛期前完成防汛物資增儲。完善救災物資協同保障協議,推動軍地雙方共建共享應急物資資源,強化多災易災地區與周邊地區應急物資互助協作,定期開展跨區域保障聯合演練,確保首批應急物資縣級6小時內、市級8小時內運抵災區。積極協調出臺支持應急產業發展政策措施,打造供需對接平臺,引導國有和社會資本參與產業發展。
四、實施基層應急能力提升工程,切實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19.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意見》和省配套文件精神,積極協助市、縣黨委政府做好整體規劃設計,健全工作推進機制,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實。鼓勵引導基層結合實際,探索創造新鮮經驗,及時總結推廣,以點帶面提升應急管理組織指揮能力、安全風險防范能力、應急救援隊伍實戰能力、應急處置能力、應急管理支撐保障能力。
20.持續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學習貫徹新修訂《河北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河北省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以及安全生產領域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抓好應急管理法規和標準制度貫徹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21.加強安全應急知識科普宣傳。常態宣傳與重點時段宣傳相銜接、科普宣傳與問題導向相銜接。強化與主流媒體合作,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加強應急管理工作宣傳引導和應急安全知識科普。精心組織“安全生產月”“防災減災宣傳周”等活動,深入推進安全宣傳“五進”,提升全社會安全素質和應急能力。健全突發事件輿情監測處置機制,做到早發現、早處置。
22.優化應急管理領域營商環境。把優化營商環境擺在突出位置,健全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舉措,聚焦損害營商環境和群眾利益的問題,開展自查自糾,強化明查暗訪,及時發現工作短板不足,及時采取整改措施,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提檔升級。
23.做好“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加快“十四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和各專項規劃項目實施,及時組織開展總結評估,確保高質量收官。圍繞災害事故先期預防、早期響應、應急指揮、救援處置、科技支撐等重點方向,組織開展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論證,高標準高質量編制好“十五五”應急管理體系規劃和各專項規劃,推動將重點任務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24.健全風險監測預警信息化支撐體系。探索拓展大模型技術在高危行業領域和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中的創新應用,持續提升災害事故風險早期識別和預測預報能力。
25.健全應急通信支撐體系。實施提升“三斷”應急指揮通信實戰能力專項行動,健全無人機救援平臺調度管理使用機制,加強370M手臺、衛星電話等終端裝備管理應用。建立與相關部門、技術單位快速反應和連鎖聯動機制,提高突發情況協同指揮和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五、實施作風能力建設提升工程,全面鍛造素質過硬干部隊伍
26.加強政治能力建設。全面加強黨對應急管理工作領導,持續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教育引導全系統黨員干部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忠誠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嚴格落實雙重管理制度,大力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為推進應急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自覺踐行為民初心,扎實做好駐村幫扶工作。
27.加強業務能力建設。制定落實應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訓計劃,深入開展全系統實戰大練兵行動,分領域分專題開展干部履職能力培訓。充分運用集中輪訓、“周末大講堂”、網上學習等方式,加大應急管理干部培訓力度。用好用活國家人才培養支持政策,加強專業人才引進,不斷提高應急管理干部專業化水平。
28.加強作風紀律建設。教育引導應急管理干部時刻保持應急狀態,勇于擔當作為,切實做到堅決一點、快一點。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大力培樹先進典型,激發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鞏固深化黨紀學習教育成果,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加強對項目建設、資金使用、執法檢查、事故調查等重點事項監督,強化權力運行全流程監管,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文:石鑫
編輯:孟令晶 王俏
責編:侯紅玲
終審:孫志偉 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