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心 勇挑大梁·產業新亮點 | ?分析風向水流 實施精準投喂 快速置換水體 秦皇島市首個智能漁業養殖網箱順利下水
秦皇島日報 記者 王寧 張宏宇 王靜
3月6日下午3點,中交一航局五公司船機中心造船基地內一片歡騰。由該公司建造完成的海洋牧場“九騰1號”深遠海漁業養殖網箱依次越過50個氣囊,順利滑入渤海灣,標志著我市首個智能漁業養殖網箱順利下水。
作為深遠海漁業養殖網箱的主體部分,“九騰1號”的桁架式養殖平臺總長91.1米,寬26米,型深7.5米。它內置3個養殖倉,養殖水體達到1萬立方米,平均每年可養殖優質海水魚類7萬尾,年產量約5萬公斤,在惡劣海況下最大可抵御15級風力。
“九騰1號”采用了很多智能養殖技術。養殖平臺搭載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飼料儲存模塊、水上水下視頻監控和水質水流實時測量設備。借助這些設備,工作人員可以實時查看水下魚群分布情況和生長狀態,系統分析風向、水流信息以便實施精準投喂,能夠在深海中實現幾十秒鐘給養殖倉換一次水,從而大大改善養殖水環境。整個養殖周期只需配備兩名工作人員,實現了現代化智能養殖。
海洋漁業是海洋產業的傳統支柱產業,開展海水養殖漁場建設,有利于幫助漁民轉產轉業,優化海洋生態環境,促進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同時,“苗種培育+海洋牧場+休閑漁業+海洋生態”等多業態綜合發展模式,有助于打造特色化旅游品牌,并激活壯大相關海洋產業。“九騰1號”的順利下水將為我市海洋漁業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此次建造中,中交一航局五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在鋼結構建造方面的技術優勢,為助力我市漁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海水養殖高質量發展、帶動漁民增收、持續建設穩定的“藍色糧倉”貢獻央企力量。
據悉,網箱養殖起源于19世紀末的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因其投資少、產量高、便于管理,我國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大面積推廣,在全國各地的湖泊及水庫中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隨著海水養殖工業裝備的不斷升級,節能環保的深遠海漁業養殖網箱應運而生,為有效利用海洋資源,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發展現代水產養殖業提供了新的空間。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