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第二页/阿v视频在线免费观看/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国产亚洲欧美在线播放网站 - 国产91流白浆在线观看

非遺·人間丨昌黎吹歌:吹出那苦辣酸甜

昌黎吹歌,是昌黎縣的地方傳統鼓吹樂,主要以嗩吶吹奏樂曲,伴以一個堂鼓和一副小鈸。

昌黎吹歌技藝奧妙,內容豐富,善于表達喜、怒、哀、樂等思想情感,不僅體現出昌黎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也承載著昌黎人民鄉村禮俗的社會功能。

2007年,昌黎吹歌入選第二批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色文化

“吹”進血脈

11月18日下午3點,80歲的張寶海來到昌黎縣文化館,今天是他和老伙伴們排練昌黎吹歌的日子。“我先給你們吹上一段。”他邊說邊從小箱子里拿出嗩吶,擦拭干凈。

氣沉丹田,雙唇一抿,張寶海開始吹奏了。只見他兩手握著嗩吶,十指靈活地跳動,在腮幫如蛙鳴般的一鼓一鼓之間,嗩吶聲從喇叭口傳出——時而低婉,時而高亢,百轉千回,觸動心腸。

張寶海是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從15歲就開始與昌黎吹歌結緣,至今已有65年。

“昌黎吹歌是以兩支大桿嗩吶和一副堂鼓、一副小鈸為基本編制的鼓吹樂演奏形式,較大場面才引進笙、管、笛、胡琴等民族樂器進行烘托。”張寶海給記者講起昌黎吹歌的歷史。

吹歌又稱鼓吹樂、喇叭,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音樂。這種演奏形式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獨特的演奏技巧成為我國民族器樂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據《樂府詩集》卷16中記載:“鼓吹,未知其始也。漢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鳴笳以和簫聲,非八音也。”這種古遠的車轔馬嘯、氣壯山河的軍中之樂,從茫茫草原的馬背之上逐漸走入了中原人的生活,把質樸粗獷的旋律送進了昌黎當地百姓的民俗活動之中。

昌黎吹歌參加非遺演出。

昌黎吹歌確切的起源時間現已無從考證,根據相關史料的推測應不晚于明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昌黎,家里有孩子出生要請嗩吶來吹奏一番表示喜慶;新人結婚時,新郎要聘請嗩吶來迎娶新娘;家里有親人去世也要請嗩吶演奏來寄托家人的哀思;重大的祭祀慶典也少不了嗩吶的身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昌黎吹歌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民眾面前,每逢節慶,各村、各鄉都要“請喇叭、辦秧歌”,各家的紅白喜事更少不了“吹吹打打”的身影。

昌黎吹歌的大踏步發展,要從1958年說起。那年,昌黎縣舉辦了第一屆吹歌匯演,一時間,昌黎吹歌高手云集、名家輩出。之后,昌黎吹歌和姊妹藝術昌黎地秧歌還登上了專業的藝術舞臺。

20世紀90年代,昌黎吹歌迎來第二個春天,以昌黎縣文化館為主導的大規模音樂普查活動開始了,活動整理錄制了昌黎吹歌曲集和音像資料,并舉辦了第二屆昌黎吹歌匯演。

昌黎吹歌參加非遺演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昌黎吹歌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吹歌伴奏秧歌參加過秦皇島亞帆賽開幕式、北京龍潭廟會、沈陽國際秧歌節、浙江金華全國“群星獎”廣場舞大賽等重大演出和比賽活動。昌黎吹歌作為一張特色文化名片,成為向外界宣傳昌黎的重要媒介。

“學”中盡顯

嚴謹之風

昌黎吹歌的演奏樂器主要為成雙編制的大桿喇叭,其精煉的表演風格在整個河北鼓吹樂中獨樹一幟。大桿喇叭全長約57.65厘米,由于其形制特點,造就了昌黎吹歌演奏的穿透力和洪亮高亢的音響效果。

昌黎吹歌參加紅色文藝輕騎兵基層巡演活動。

“循環換氣和花舌是昌黎吹歌極富特色的演奏技法。”張寶海邊演示邊講解,“循環換氣就是用鼻吸口呼的方式連續不斷地演奏;花舌則是在演奏過程中將舌尖放于上顎發出‘嘟嚕’聲振動蘆哨,喇叭也發出‘嘟嚕’聲的特殊技法。”

此外,在昌黎吹歌的演奏中,還會應用到“雙吐”“三吐”“指顫音”“喉音”等演奏技巧。這些華麗技巧的背后就是民間藝人扎實的演奏功底了。

說到演奏功底,自然離不開勤學苦練。在過去,嗩吶的學習有一套特定的程式。由于昌黎吹歌最早使用的是我國特有的工尺譜,所以學童大多是跟著師傅教一句、唱一句、念一句、記一句。這種學藝方式使得學童從師傅那里學到的樂曲可以牢記一輩子。

“我打小就喜歡昌黎吹歌,上小學時還是學校吹號隊的隊長,從15歲開始正式學吹歌,后來到海港區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也是單位宣傳隊成員,主要負責吹嗩吶。”張寶海說起學藝經歷興奮不已,“當初學吹嗩吶非常講究,師傅讓我們在頭、肩和手臂處頂5碗水,演奏時水不能灑到外面,這樣練習我們保持平衡的能力,為將來的表演打基礎。”

張寶海(左二)帶領徒弟表演節目。

“嗩吶不好吹,不僅要用丹田發力,嘴唇、舌頭、牙齒、嗓子都得跟著配合。”張寶海說,剛學吹嗩吶時,他吹出來的聲音不好聽,家里人嫌棄得不行,他只能跑到菜窖里吹,或是在大橋底下吹,“冬天天冷,手上生了凍瘡;夏天天熱,一吹就出一身臭汗。”

“吹嗩吶必須得吃得了苦,‘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手指磨出了繭子,舌頭磨出了泡,連腮幫子和牙齒也不能幸免,”張寶海回憶學藝過程的艱辛,“嗩吶吹響容易,但吹好可不容易,高低音不好控制,吹得生動、俏皮更是難上加難,這就需要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反復地練習。”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遠近聞名的昌黎吹歌就是在一代一代民間藝人的不斷努力下得以傳承。

“傳”藝之路

任重道遠

馬建勇是張寶海的徒弟,今年46歲,他的學藝之路是從17歲開始的。“打小兒村里的紅白喜事及大大小小的慶祝活動,都講究個響吹戲打,嗩吶特有的曲調總在我耳畔回響,所以我就決定拜師學藝。”

在學藝過程中,張寶海吃的苦,馬建勇一樣兒也沒少吃。但作為一名“70后”,馬建勇和師傅的成長環境大不相同。“我年輕的時候,流行音樂越來越受歡迎,大家的娛樂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昌黎吹歌這種民間藝術也不能一成不變。如果一味地走傳統老路,觀眾會越來越少。”馬建勇說,他們這一代吹歌藝人需要在傳承中創新,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活”起來。

馬建勇表演嗩吶拔三節。

在繼承祖輩傳統吹奏技巧的基礎上,馬建勇不斷進行著創新嘗試。他在樂隊里加入了電子琴、架子鼓,嗩吶演奏的曲目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曲目,新加入了許多流行音樂元素。在演奏形式不斷提高的基礎上,馬建勇還嘗試在演奏中加一些花活兒,比如邊扭邊吹,比如頭上頂著碗吹等等。

從喜歡到熱愛,從熱愛到堅持。現在,昌黎吹歌已經成為馬建勇的事業。他在吹歌道路上不斷精益求精,不僅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家里有事兒會想到他,縣文化館也經常邀請他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每次他精彩的嗩吶演奏都能吸引很多人的關注。

對于馬建勇來說,昌黎吹歌不僅是謀生手段,也是精神寄托。現在他經常在互聯網上發自己吹嗩吶的小視頻,有時也會通過網絡直播表演吹嗩吶。馬建勇收獲了不少粉絲,其中就有幾個昌黎本地的孩子。“他們通過網絡知道了我,又找到我拜我為師。”他說。

演出中的馬建勇(右二)。(圖片由被采訪者和昌黎縣文化館提供。)

“當下,很多家長傾向于讓孩子學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或是二胡、古箏等民族樂器,學吹嗩吶的還真不多。因為在一些人的思想里,嗩吶總和紅白喜事掛鉤。”馬建勇說,跟著他學習的幾個孩子真的是出于愛好,“這些孩子都知道嗩吶不好學,也沒人逼著他們學,都是自發的,只有這樣才能把嗩吶學好。”

在昌黎,像馬建勇這樣的吹歌藝人還有很多,他們帶著嗩吶走過街頭巷尾,走進學校機關,也走上了大小舞臺。在他們心中,昌黎吹歌是這輩子積攢下來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編輯:王劍猛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