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第二页/阿v视频在线免费观看/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国产亚洲欧美在线播放网站 - 国产91流白浆在线观看

【 港城議事】插上科技之芯 催生振興之翅

秦皇島日報   翟宏軍

甘薯種植多年后,會給薯苗帶來多種病毒,讓農民望薯興嘆。如何破題?據8月30日《科技日報》報道,盧龍縣通過聯合高校打造甘薯科技小院,攻克甘薯脫毒技術,對品種結構進行優化。插上科技“芯片”的脫毒薯苗,使種植面積突破12.3萬畝,每畝為農民直接增收1500多元。

當很多人還在腦補“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耕畫面時,如今在廣袤農村,“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噴藥不下地、栽秧不彎腰”早已成為農業生產的新畫風。從薯農不想種,到如今搶著種,盧龍甘薯種植離不開科技賦能:他們投入3974萬元銜接資金,研究選育適種的甘薯新品種,培育了200多家甘薯種植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組織,壯大了河北中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龍頭企業,實現產品多樣化、產銷一體化和品牌國際化,“我們的甘薯淀粉和粉條,遠銷海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是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才讓盧龍甘薯種植跑出“加速度”,成為農民增收的“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里的“器”,不僅是工具,也是方法。找對方法,事半功倍;方法失當,“端著金碗也會要飯吃”。農業發展,重在特色,難在技術。科技強則農業強,科技興則農業興。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科技賦能不只是田間作業實現了機械化,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廣闊農村得到推廣應用,讓農業生產變得“更聰明”,新農人越來越“潮”:手機成了新農具,流量就是新農資,直播也是新農活,新農人在田間地頭也能成新網紅。農業科技正為農業破卡點、補短板、強優勢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盼頭,農村有看頭,關鍵讓科技走到田間地頭。無論從“望天吃飯”到“看天管理”,還是從會種到“慧”種,讓農民熟練掌握各種“新農具”,都是一個學以致用的過程。科技要實現興農助農,贏得農民認可最關鍵。一種技術、一項產品即便理論上具有推廣價值,最終能不能被農民接受,還要看能不能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流程易操作,成本能控制,經濟效益良好,這樣的新生事物才能在廣袤田野扎根成長。

讓科技走到田間地頭,關鍵在人才。更多科技人才扎根鄉野,鄉村振興的大舞臺才會好戲連臺。如今,不是在鄉下就是在去鄉下的路上,是許多基層干部的工作縮影,“好點子、好思路往往來自田間地頭”是大家的共同感慨。我市許多農業科技工作者扎根鄉村,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真正讓農民學到了自己想擁有的實用技術,挑上科技增收致富的“金扁擔”。

科技孕育的良種播撒進土壤,創新理念的“種子”在頭腦中萌發。發展現代農業產業,不僅要有過硬技術支撐,還需厚植敢于創新、實踐運用的思維。近年來,我市不斷在農業產業中增加科技創新投入。17家省級創新驛站開展全產業鏈協同攻關,推介先進實用技術19項,安排試驗基地12個,完成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20個,推介農作物主導品種34個。同時,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制定市級農業行業標準25項,基本覆蓋主要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及農業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通過不斷探索產學研用新模式,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可學可用的種植養殖技術,讓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更好實現良性循環。

耕地有紅線,技術無上限。用好科技這把利器,更好地賦能鄉村振興,才能讓種地有盼頭,農民有奔頭,留住濃濃的鄉愁。

編輯:王俏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