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腳下是故鄉】秦皇島市撫寧區大新寨鎮箭桿嶺村:大山深處的世外桃源
秦皇島日報 記者 李楠 傅春秘
在秦皇島的長城沿線,很多古村落宛如碧海遺珠,錯落分布在崇山峻嶺之間。位于秦皇島市撫寧區大新寨鎮的箭桿嶺村便是其中之一,單就這個名字,便知道這個村子在古代軍事中擔任過重要角色。
箭桿嶺村位于兩山夾峙中,兩側的長城蜿蜒盤踞、依山就勢、雄險壯觀。66歲的長城保護員張鳳閣為記者講述了村子的歷史。元泰定年間,朱、楊兩家由山東遷至此地落戶,逐漸發展成頗具規模的村子。由于這里苦蠟木等樹木生長極為茂盛,為制造弓箭提供了絕佳的資源,故而得名箭桿嶺。這里過往地勢險要,是長城重要的隘口,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而當下的箭桿嶺,已經沒有了戰火硝煙和刀光劍影,只剩下古老長城,以及城墻下歷經滄桑的老宅院和美麗如畫的河畔風光。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已外出,只剩下老人們喜歡三五成群坐在墻根下嘮家常,他們也許是古村最后的守望者,偶爾幾聲雞鳴狗吠,讓這個深山中的古村顯得更加寧靜。
張鳳閣說,從前村里有“六廟五道”的傳說,不僅有“老爺廟”,還有“仙神廟”“龍王廟”“娘娘廟”等,朝代更迭,時光變遷,這些廟宇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但一些老瓦房、拴馬樁、石碑帽子保留下來。特別是一個巨大的、不知朝代的赑屃,雕刻古樸、紋飾猶在,作為歷史的見證,引發無盡遐思。
漫步箭桿嶺村,街頭總有一股古韻在流淌,依稀可見舊時繁華。村里有不少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門樓高大,場院開闊,大多門楣上裝有木制門簪,不僅顯得古樸美觀,讓人賞心悅目,還寓意著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縱然被雨浸風蝕褪了色,仍能顯示當年的富足。封建社會象征權力和身份的抱鼓石,在這里亦是常見,能在這深山幽谷中建造如此氣派的民宅,可見屋主們當年的財勢。古民居、古井、古樹、古碾……這些景物合理分布在方圓幾十米之內,和諧統一相映成趣,看似人為,又似天成,也許是偶然,也許是必然,構成的卻是一道獨特的山鄉自然風景,原汁原味的鄉居圖畫。在這里,天、地、人本就是和諧一體,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仿佛才是永恒的追求。
張鳳閣告訴記者,村東原有大城門,被百姓稱為“皇城”。既稱“皇城”,那該有皇帝了。據青龍滿族自治縣歷史研究者王連晨等人的考證,遼金時期,奚王回離保曾在這里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奚國,但是,這個政權只存在短短8個月就滅亡了。那么,箭桿嶺村可能是當年奚國的一部分。當然,這還需要進一步考證。在悠悠的歷史長河里,這個古老的小山村有太多的謎團等待揭曉。
張鳳閣自2004年起擔任長城保護員,每天都要巡護六七座烽火臺,一條蜿蜒的羊腸小路,時而狹窄,時而陡峭,稍不留心,就會被腳下的石子滑倒。經年累月的巡護,他和長城的感情日益加深。張鳳閣說,這里的長城有一種險峻的美,箭桿嶺村兩側山勢陡峭,長城隨著山嶺蜿蜒起伏,青山白云下,似身披鱗甲的臥龍,很是壯觀。更有價值的是,他在巡護長城時在敵樓發現了一些文字磚,引起了文保專家的重視。
隨著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一個個散布沿線的小村莊,也因擁有長城資源開始煥發生機。箭桿嶺村保留的傳統民居,也成為游客“打卡地”,在這里可以觸摸過去的歷史風貌,感受古老的社會形態,追溯往昔的生活場景。與其他名聲大噪的“旅游村”相比,當你真正走進箭桿嶺村,你會發現它就像記憶中的老家一樣,不但有田園的爛漫,還有深厚的歷史,道不盡的古老故事……
編輯:郭小溪
責編:李志財
編審:劉福慶
監審: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