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議事】 “賽事”接續 “流量”激蕩
□翟宏軍
6月15日,為期6天的全國帆船錦標賽在秦皇島北戴河新區圓滿落幕。本次賽事是帆船項目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最具影響力的全國單項競技體育賽事之一,吸引了十余個省、市、俱樂部的151名帆船運動員參賽。
體育賽事被譽為“體育產業鏈上的明珠”,關注度高,帶動面廣,能激發產生新的消費增長點。一組數據能夠有力說明賽事的帶動效應。第十二屆中式臺球大師賽總決賽,19天賽期,讓來自73個國家和地區的495名運動員和協會官員相聚秦皇島,帶來600多萬經濟消費,全賽期內我市臺球俱樂部消費較平均值提升50%;“秦馬”有1.7萬名跑者參加,帶動經濟效益達1.16億元;6月1日秦皇山海戶外運動歡樂季暨全國沙灘飛盤邀請賽盛大啟帷、6月2日第20屆世界徒步大會正式開啟……今年我市計劃舉辦各類賽事91項,定將從賽前、賽中、賽后多個環節發揮帶動效應,為城市發展打開更廣闊的空間。
體育唱戲、旅游開花、產業結果。“辦好一次賽、激活一座城”的綜合效應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放大賽事紅利和衍生效益,將賽事熱度轉化為在地效益、將短期高度關注轉化成城市持久吸引力,還需持續寫好“后半篇文章”,將更多賽事“流量”變為消費“留量”、城市發展“增量”。
寫好融合發展篇,變“一時火”為“一直火”。充分挖掘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同體育產業之間上下游的融合空間,打造“跟著賽事去旅行”品牌項目,讓更多體育賽事活動成為文旅消費的新場景,為城市的高質量發展賦能。不可否認,我們現在能提供的消費場景還不夠豐富,不少游客反映,除了現場觀賽、品嘗美食外,當地能看的、能玩的產品還不夠足量豐富,尚有挖掘提升空間。要圍繞“吃住行游購娛”等元素,推動“賽事+旅游”“賽事+文創”“賽事+商貿”等融合發展,把賽事流量熱度鏈接到農、文、旅、體產業,吸引更多人能來、能玩、能住,從“參加一場賽”轉向“玩遍一座城”,讓更多“候鳥”成為城市的“留鳥”。
寫好協同發展篇,變“一業熱”為“三業熱”。體育賽事不僅與體育用品產業息息相關,也與餐飲、住宿、旅游等諸多產業緊密相連。賽事以外,要持續做好精品線路培育、相互引流等方面工作,結合我市已有的基礎設施,優化酒店、商圈、文化娛樂等消費場所,滿足參賽者和游客的派生消費需求。像北戴河一樣,除承辦輪滑賽事外,還積極拓展輪滑培訓、派對沙龍等衍生活動,吸引家長、隨行人員等觀賽群體成為這里的常客。通過盤活餐飲住宿、交通線路等存量資源,提高存量設施使用率,實現“軟資源”與“硬支撐”協同聯動,賽事活動與城市經營良性互動。
寫好嵌入發展篇,變“游客玩”為“全民玩”。將重點賽事活動嵌入市民生活,形成日常化、常態化。注重系統謀劃,特別突出不同區域的自然稟賦、體育資源、文化底蘊等特色,避免同質化競賽,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品牌賽事,如北戴河區開展萬人刷街、輪滑球、輪舞之夜等活動,促進輪滑運動的參與度和普及率。改造比賽場館,向市民開放,實現全域旅游與全民健身深度融合。挖掘特色,展現“人間煙火氣”,舉辦文創市集和非遺集市,帶動民宿發展和農特產品消費。開展沉浸式體驗活動,像鴿子窩公園和碧螺塔海上酒吧公園一樣,白天是傳統業態,晚上則變身為演藝舞臺,同一個場地和空間,不同業態靈活切換,進而呈現別樣精彩。
以城辦賽,以賽營城,讓城市服務賽事需要,讓賽事助力城市發展,更澎湃的發展動能將在城市與賽事的“雙向奔赴”中不斷積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