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旅游有文化 四季皆可人
□翟宏軍
《秦皇島日報》5月9日報道,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文化+體育+旅游”深度融合,做“熱”特色文化,做“活”體育賽事,做“火”旅游市場,重點推出十大品牌節慶、七大體育賽事、三十場精品活動及“200+”優質配套文體旅活動,為游客呈現出一個多業態、高顏值、常打卡的全景秦皇島,讓秦皇島四季皆可游玩。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其實,這里的“仙”與“龍”就是生命的靈動,就是文化的奔騰。近年來,文化傳承發展帶動文化旅游市場的趨勢愈發明顯,文化遺產地、考古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文化公園等文旅目的地,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我市旅游市場淡旺季明顯,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發揮山海文化、長城文化等特色文旅資源優勢,開展非遺項目展示、音樂節、年俗節慶等文化活動,通過對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生動詮釋,展現秦皇島文化的瑰麗浪漫,為旅游產業從一季邁向四季注入不竭動力。據攜程旅游發布的三四線熱門旅游目的地排名,秦皇島位列第三,旅游訂單量平均增長11%。
如果文化是詩,那么旅游就是遠方。讓更多人來一場“有文化”的旅游,這是高品質生活的體現,這是有價值出行的表達,既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的出行需求,也讓奔流不息的“流量”成為文化傳播的“能量”。我們要實現四季皆游的目標,就要持續以文化激活旅游資源,全景展現地方特色文化,推出更多高質量的文化創意產品,不斷拓展消費市場的空間,讓“客流量”變成實實在在的“客留量”。
講好文化故事,點燃四季熱情。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市文物和文化遺產豐富,加強保護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最好的保護,不僅在于形態上的保護,更在于把一個又一個文化故事傳遍華夏大地,鐫刻在人們的心中。我們要深耕文化沃土,既打造文旅精品項目,又要創新開發,讓大家熟悉的文化經典、文化故事、旅游資源向文化、旅游產品轉化,讓文化變得更加立體鮮活,點燃大家的出行熱情,讓更多“老地方”成為“熱地方”。
整合宣傳載體,擦亮文旅名片。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既要在深挖文化底蘊,創作更多文化精品上用心,更需要創新宣傳方式,增強一個地方的吸引力。近段時間,多地文旅局長“披掛上陣”,為本地旅游代言助力,一個個出圈視頻,憑借豐富多元的內容、別出心裁的宣傳方式,成為網友們了解各地的一扇窗口。我市持續深化“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主題營銷,走進京津開展點對點宣傳,鎖定高鐵沿線、空中航線通達城市等重點客源城市進行巡回宣傳,《秦皇島市國際一流旅游城市促進條例》于5月1日正式實施,打造更具“性價比”的秦皇島之旅。這些舉措既讓消費者感受到“干貨滿滿”,又通過文化的加持,擦亮了文旅名片,讓更多的“頭回客”成為了“回頭客”。
數字賦能文化,打造科技范兒。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離不開科技護航。利用科技,不僅可以提升資源利用與管理效率,更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藝術再造,讓傳統文化穿越歷史,與我們對話。數字化為傳統文化賦予了“生命力”,真正“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描繪了多彩的文旅出行圖景,滿足了游山玩水,也實現了“長知識”,讓文化之美啟迪人的心靈之美。
旅游因文化而升華,文化因旅游而美好。唯有根植文化基因,將文化裝進“背包”,讓體悟走進心里,才能持續激發文旅市場發展的新動能,在“詩”與“文化”的交相輝映中,使“紅一季”變為“四季紅”。